雷锋上了人民日报(上) 采访新华社第一个报道雷锋的人

来源:米乐体育app官方网站下载安卓版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21 00:38:00

  2021年3月的一天,海军老首长冷宽副政委发来微信,要求笔者推荐一下老宣传雷锋的故事,笔者愉快地接受了邀请,打开了曾经采访老宣传雷锋的文稿笔录进行了整理,呈献大家共同庆祝建党100周年。

  2018年5月29日,上午8.30分,是笔者采访佟老约定的时间。原定在干休所卫生所见面,后又调整到家中采访,佟老热情地接待了我们。这是一个书香之家,老伴在沈阳医大住院,因为要拍摄照片,佟老很看重这次采访。家中保姆,特意让佟老换了一件新衬衣,让老人看上去,显得格外精神。一个上午,这位思路清晰的耄耋老人都在讲述雷锋,没有丝毫的疲倦。当他讲到雷锋牺牲时,佟老的眼角里闪着泪花,洪亮的声音低沉了下来,停顿了许久……继续讲述。

  得知笔者的来意后,佟老便打开了话匣子。他说,自己是在《人民日报》报道雷锋的第一人,应该说他们是报道雷锋的“第一人”,准确地说是两个人,即佟老和他的同事,也是同在一个干休所的李健羽。不过李健羽已经病故。

  他是1928年5月出生,河北抚宁县人,1948年11月入伍,曾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战争和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等战地报道工作,他是39军117师的,因为39军这支部队能打仗,在东北很有名气,沈阳解放后,李健羽就报名参军到39军这支部队去了。

  李健羽这个人,非常勤快,记性也好,作风严谨,能吃苦。每次采访,他都是不休息连夜就能拿出一个初稿来。《前进报》宣传雷锋的稿件就是他连夜拿出来的,佟希文只修改了两处。李健羽曾任新华社分社社长,2014年11月7日在沈阳病世。佟希文从此失去了一位好战友、好同事。

  佟希文说,今天说到雷锋啊,入伍前他在部队内外就有很好的社会影响。之前,雷锋在地方上就是个很出色的优秀青年。

  佟希文的印象中,写雷锋报道是1960年10月,时任《前进报》的总编稽炳乾,让佟希文和记者李健羽一同采访雷锋。当时,因他们是新华社的记者,总编给他们下达任务时非常地客气。

  稽炳乾原是39军的宣传处长,后到政治部宣传部任副部长兼《前进报》社社长、总编辑。

  佟希文回忆说到,初见雷锋是在当时的第一招待所。他们见到雷锋后,雷锋立马起来,就要拿起水壶出去打开水,让陪同人员给挡住了,对雷锋说人家记者是来采访你的,怎么能出去打水哪?他只好放下水壶接受采访。

  佟希文说,雷锋给人的第一印象,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一个战士,个子不高,但很健壮,不言不语,穿着戴军衔的军装,很普通的一个新兵。知道佟希文、李健羽两位的身份和来意后,雷锋很客气地说,自己没什么宣传的,随后雷锋从背包里面拿出来他的六七个日记本,对两位记者说到,这是我记的日记和心得体会,如需要你们看看。

  佟希文、李健羽接过雷锋的日记,简略地翻阅一下,看到了一个普通战士闪光的思想,精彩的日记语言,展现了雷锋高尚的灵魂、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品德,让两位记者心中充满了敬意。

  第一次与雷锋见面总共也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,因为雷锋有任务,马上到海军去作报告,便结束了这次采访。

  采访回来后,佟希文、李健羽心情很激动,他们将与雷锋见面的情况,向《前进报》总编稽炳乾作了汇报,并把拿回来的几本雷锋日记交给了他,希望可以从中再发现些新的线索。

  总编稽炳乾,认真地阅读了一会儿雷锋的日记,立马大声长叹道:雷锋!这可是个大典型啊!太可爱啦!太值得学习了!日记写的太实在了!于是对我俩说到,你们现在什么也别做了,要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,要当成一个大典型来写!

  佟老说到此处,他稍微停顿了几秒,神秘地小声说道,这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呢。

  当时,工程兵10团政治处宣传股长写了一个新闻稿件,送到了报社。报社有个叫汪孟颖的编辑,当时看后认为稿件写的平淡,一页白纸上写的小稿子,内容是工程兵战士雷锋捐献200元钱支援灾区和驻地人民公社,受到政府和人民群众赞扬。就是一篇简单的好人好事表扬稿件,也没有引起这位编辑的重视,顺手就将收到的宣传雷锋的稿件丢到了废纸篓子里面去了。汪孟颖编辑一听总编要把雷锋当大典型来报道,立马回去又将之前丢掉的稿件找了回来。

  现在说起来,这只是个小小的插曲。这么多年过去了,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,应该说是雷锋的日记,在记者和报社编辑中先引起了大家的共鸣,是雷锋的精神吸引起了大家的眼球。

  佟希文说,由于雷锋在部队住地,同社会接触较多,让慢慢的变多的人们开始认识雷锋、熟悉雷锋,雷锋做好事的故事不断地从军营之外传到了军营之内,雷锋做好事的影响,在人民群众中越来越强烈。

  两位记者看到,雷锋不是宣传出来的,是雷锋自己做出来的,早在宣传之前就有好多人认识了雷锋这个新战士。

  佟希文、李健羽两个人,赶到了工程兵部队采访。走访了军区工程兵政治部主任王寄语,了解到雷锋入伍不久就被团里树为节约标兵,又是当时军区工程兵正抓的忆苦典型。

  接待他们的政治部王主任告诉他们说,雷锋这几天就在沈阳,要到沈阳师范学院作忆苦报告。两位记者一听,十分高兴,心想这不正是一个现场采访的好机会吗?

  雷锋到大学作报告那一天,佟希文、李健羽和学生们坐在一起听。雷锋一进来,大家出于礼貌都站起来欢迎。雷锋从会场中间的过道走了进来。雷锋他个头不是很高,所以有些大学生站在凳子上看他,但是他一走到讲台上开始发言,就把大家镇住了。一个是雷锋的形象,个头儿虽然不高吧,人长得却很英俊潇洒,看来也是一个很敦厚、朴素与沉稳的年轻人。

  佟希文、李健羽后来回忆说:“开始一句话我们还记得,是这样说的。领导、老师、同学们!我不是来给大家作报告的,我要给大家汇报一下我是怎么当兵的。他这一讲就不一般了。”谦虚的态度一下聚焦了听众的眼神,赢得了师生们的信任。

  雷锋在沈阳师范学院作报告那天,佟希文和李健羽早早地就骑着自行车去了。开始,两位记者在会场里面,听到了一些师生的小声的议论,说不就是一个战士吗?个头又不高,能讲出点啥东西来?

  雷锋作报告讲实话,从怎样当兵开始讲起,将当初报名参军由于个人不合乎条件,自己就做了一些小动作,比如为增加体重而加大了饭量,为了凑身高测量时就暗提起了脚后跟。

  雷锋不仅讲过去受的苦,也讲党对他的培养,讲他现在的工作,后来说到他缠着征兵干部,讲自己的苦难家史,引起了全场一片同情的哭声。听到雷锋讲自己的苦难身世,会场上的听众心里难过得受不了。上面讲着,下面哭着,有些学生哭得呜呜的。

  这时口号突然响起来了:“雷锋的苦就是我们的苦!雷锋的仇就是我们的仇!”一个同学领着喊完,另一个同学又站起来领着喊:“向雷锋学习,向雷锋学习!”场面非常激动人心。

  会场上,开始下面小声的议论声音没了,而是师生们被感染后由衷发出的热烈掌声,这种情景把佟希文和李健羽都给镇住了。

  佟希文回忆说,雷锋的报告讲得简练、清晰,真诚、实在,立场坚定爱憎分明,充满激情燃烧理想,激励他人鼓舞士气,一下子深深地打动了师范学院的师生们,整个报告会的真实场面,让两位记者全程记录了下来。

  佟希文老人说,这个新战士果然不一般,生动的报告,真实的经历,朴实的语言,充满磁铁般的吸引力,焕发出强大的号召力,这不仅加深了两位记者对雷锋的了解,而且让两位记者进一步地对雷锋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,两位记者认为这个战士实在太可爱了,雷锋不单单是个节约的普通典型。

  会后,两位记者还和雷锋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。这是记者与雷锋的第二次见面,发现这个小伙子不光注重政治学习,还注重文化学习,特别是雷锋的人生观、世界观的成熟,对党、对祖国、对人民的热爱,给人以新的视角,认为这个人物很值得一写。两位记者听完报告,急不可待地赶回报社,立即向总编嵇炳乾作了汇报,并把初步的感想和报道思路作了汇报。嵇炳乾听后说,非常好!你们抓紧准备吧,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典型。

  两位记者又回到新华分社,也立马向鲁蛮老社长汇报了这一情况,老社长话很简单,说:“你们把工作都放下,就抓这个人,抓这个典型!”

  佟希文老人回忆讲到,宣传雷锋这个典型,应该说《前进报》总编嵇炳乾和报社的们是功不可没的,因为他们在后面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,没有机关的通力配合,我们也不可能就这么快地写出这个典型来。

  佟希文说,当时为了进一步了解雷锋,我和李健羽决定专程深入到雷锋所在部队和连队进行采访。经组织同意,所在单位专门把雷锋从施工现场给调了回来。两天后,两位记者同雷锋一起登上了从沈阳回抚顺的火车。

  一路上记者与雷锋交谈着,但不时地被打断,一会儿过来一个少先队员行礼问候雷锋叔叔好,一会儿过来个老问雷锋去哪儿了?车上很多人都熟悉雷锋。看到列车上的旅客,时不时地都和雷锋打着招呼,问雷好,这让两位记者很是不解,一个新战士怎么认识这么多人?在两位记者心中打起了疑问。

  正巧碰上了走过来的列车长,列车长热情地给记者作解释说,这是你们在跟雷锋谈话,不然的话雷锋早闲不住了。雷锋每次坐车,他不是打扫卫生,就是给旅客倒水,再不一到哪个站,雷锋就帮人拿东西,扶老人下车,帮助旅客上车。每次雷锋从部队施工现场回军营,都是在列车上不停地帮助列车员干活为旅客服务,所以列车上通勤的乘客大多都熟悉雷锋。

  列车长的回答让两位记者又有了新的发现,初步的印象雷锋在人们的心目中,简直像亲人一样,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。

  雷锋格外的注意勤俭节约,连队的官兵们说,雷锋每次开车运送水泥都要将车厢板上散落的水泥打扫起来,日积月累,数量可观,他的这个做法受人尊敬。

  佟希文说,在上报的经验材料中写到,从连队施工住地到施工现场是一个长长的下坡路段,雷锋每次开车都要坚持从坡顶滑行到坡底,用这样的驾驶方法让行进的车辆能节约用油。一台车一段路节油,全连的车辆就节省多了,这样的解决方法连队的驾驶员们很快都掌握了。

  雷锋当上汽车班长后,每周都要去施工指挥部汇报用车用油报告,从连队到指挥部需要翻越一座山梁才能到达,雷锋每次都是坚持走路去汇报工作,从不开车前往,为的是给连队省油。

  在部队施工住地,雷锋只要有空就去帮助地方群众,地方群众为了感谢雷锋,在村子边上栽了一棵树,并称之为雷锋树。

  佟希文、李健羽还在团里听取了团政委韩万金、连队指导员高士祥的介绍,并从驻地附近小学少先队辅导老师,一些与雷锋熟悉的地方干部,人民公社小队的社员那里,了解了雷锋的感人故事。

  佟希文、李健羽写好的稿件,呈送到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杜平办公室,首长审阅后给予了雷锋这个典型材料很高的评价,并将通讯的题目《党的好后生》改成了《毛主席的好战士》,还亲笔批示:“雷这种精神值得学习。”

  杜平首长要求将材料印发部队,结合“两忆三查”运动进行教育。于是紧锣密鼓的宣传展开了,仅从当年12月初开始,《前进报》分4个专题,连续发表雷锋战友撰写的回忆赞扬雷锋的文章。

  这些故事,虽然已逝去很久了,却让佟希文老人深感难忘。给他的启示,就是人民群众认可雷锋,人民群众寻找雷锋,部队官兵相信雷锋,人民群众喜爱雷锋。

  1960年10月,前进报报社收到一封群众来信,反映工程兵部队一个辽阳来的叫雷锋的新战士艰苦朴素的事儿。报社请来了佟希文、李健羽新华社的两位记者,信中介绍,辽阳那年发生大水灾,雷锋自己拿出100块钱救援灾区,在部队驻地反映特别强烈。报

  社总编辑说这个事里面可能有点挖头,要他们到部队了解了解。佟希文、李健羽两位记者一看发来的稿件,雷锋这个新兵入伍还不到10个月,捡牙膏皮、补袜子、给人民公社捐款,好事做了很多。他们都以为,当时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,党中央强调要奋发图强,新战士雷锋做到这点不简单。

  佟希文讲的有点累了,站起身来手柱着拐杖,身体靠在餐厅过道的墙上说,雷锋所在连队执行国防施工任务时,雷锋在炊事班看到战友特别辛苦,心想要是制作个电动切菜机多好,炊事班的战友们不是就省劲了吗!省下的时间还可用于学习和其他的工作上。

  此时,雷锋已经是辽宁省抚顺市的人大代表了,开会当中认识了许多大厂子里面的工人师傅,于是就向他们求助给连队炊事班制作一台电动切菜机。

  笔者看到快要到午间饭点了,急忙站起身来示意让佟老先休息,佟老对笔者说,今天一定要讲完再吃饭。

  他说,那是一个周末,地方工厂师傅打来了电话,说让雷锋到工厂去取电动切菜机,雷锋于是请假去工厂取切菜机。可是由于工人师傅制作的步骤中延误了点时间,这样雷锋拿到切菜机时就已经超假了,回到连队后,副连长对雷锋超假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,并让他出列到队前进行了“照像”,可是雷锋什么话都没有,也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解释。

  佟希文回到原来座位,坐下后继续说,采访中雷锋班的战士讲了这样一件事。雷锋对毛主席的著作如饥似渴,他白天工作,没时间读书,就晚上读书。部队就寝后,他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,就跑到外面路灯下读书。被副连长发现后,对他进行了批评,雷锋就回到屋内钻进被窝里去,打着手电继续学习毛主席的著作。

  佟希文挪动了一下身体继续说,上个世纪60年代,部队津贴都比较低。雷锋入伍后,得知辽阳和抚顺两地人民群众遭受了洪水灾害,雷锋给那里受灾的人民公社各寄去了100元钱,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敬重,雷锋向灾区捐款的事引起了一些人的看法。

  在当时,对于个人来说,这200元就是一个家庭里面的天文数字。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“你尿性!你拿出来200元试试!”这句话。这是团政委韩万金,在一些人诋毁和不理解雷做好事问题上,在部队面前讲的一句话,让佟希文至今记忆犹新。

  采访中,佟希文、李健羽两位记者也发现一些人对雷锋的做法不够理解。在当时,雷锋的想法与做法并非得到所有战友们的理解。

  佟希文、李健羽两位记者来到连队进行采访的时候,在不绝于耳的赞誉声中,他们也听到了些不同意见。有人说雷锋是为了出风头,做好事是专门给别人看的;还有人说,雷锋不遵守条令。

  雷锋利用周日请假去地方工厂给连队炊事班取电动切菜机,超假受到批评。这件事,当时连队有两种意见争论得比较厉害。有人说,明明是做好事情却挨批评;另一种人说,他有什么特殊,超假一样得批评。

  新华社里作风一向严谨求实的佟希文、李健羽两位老记者,采访中对雷锋事迹事实的认定非常认真,他们有意的让持有两种不同意见的坐到一起接受采访。大家一边座谈一边聆听其他敞开心胸的发言,思想火花的碰撞,产生了强烈的共鸣,一些人由对雷锋事迹有异议而转向了认同,大多数赞同雷的做法,改变了少数原来对雷锋事迹有些看法的片面认识。

  佟希文深情地说,工兵团政委韩万金,曾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,是个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老 ,他对雷锋做好事,认为雷是真诚的、品质是一贯的、事迹是真实的。心中有党的人,心中有国家的人,心中有群众利益的人,要大力提倡和鼓励,要成为部队学习的楷模。针对各种非议,他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。

  韩万金在大会上说,团里对雷锋有点不同的意见也很正常,大家在一起交换交换意见就好了。毛主席曾经说过,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,一辈子做好事可就难了。雷锋做好事,可不是一件两件,而是看见别人有困难就帮,看到国家有困难就上!

  团领导韩万金政委的发言,给两位记者打开了新的报道思路。佟希文说,在上世纪60年代,国家最困难的时候,雷锋所在团政委韩万金率先把自己多年积存的2000元钱全部交了党费。团里的干部战士说,政委韩万金就是个“活雷锋”。

  韩万金政委严格要求自己,不让宣传自己。《雷锋的故事》一书中,初稿写有韩万金政委《伯乐育新人》的章节,审稿时都被韩政委给一笔删掉了。直到1972年12月23日,在韩万金病逝前不久,前去医院看望他的战友,韩政委在弥留之际,还在断断续续地嘱咐战友,雷锋是党和人民培育的,咱们不可以沾雷锋的这个光啊!

  1960年的七八月份,部队连续收到地方政府的表扬信,辽阳地区发生水灾收到捐款100元、连队驻地的和平人民公社成立收到捐款100元。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团政委韩万金看到了雷锋的闪光点,这个小对党很有感情,朴实能干,做了这么多好事,决定派陈广生对雷锋的事迹做出详细的调查、总结,然后整理材料上报。

  陈广生下连队与雷锋面对面交谈,深入驻地找群众细致访谈,还向和平公社党委的了解情况。依据这一些第一手素材整理了一份题为《雷模范事迹》的内部材料。

  雷锋瞧见标题上的“模范”二字觉得不合适,就把原来的标题删掉,改成《解放后我有了家,我的母亲就是党》。在材料上,雷锋写下了“我做这一切都是儿子对母亲的报答。我的母亲就是我们的党、我们的新中国、我们的人民军队,就是我们的人民。”一个新战士的形象,通过这样的语句展示出来。

  在笔者的调查中,半个世纪以来,培养了上万名雷锋种子获得了学雷锋荣誉章,不停地改进革新发展雷锋文化,不断总结弘扬雷锋精神经验做法,有力推动了学雷锋伟业。

  史料记载:我向雷锋看齐,大家向我看齐。这是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党委“一班人”对部队官兵的庄严承诺。这支部队先后有20多位团以上主官被评为学雷锋典型,班子成员有多人被评为学雷锋标兵。形成了“走进来学雷锋、走出去做雷锋”的优良传统,在党委班子的表率作用影响下,部队涌现了一批批雷锋传人。

最新文章